
在台灣,能讓外國人主動列入「來台必買清單」的國貨不多。
而茶籽堂,靠一瓶苦茶油洗手乳做到了。
沒有明星代言、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
卻能從一個家庭工坊,成為設計師與旅客口中的台灣代表品牌。
到底茶籽堂是如何跟那些在地本土品牌拉開差距的?
故事要從2004年說起。
茶籽堂的創辦人家中,爸爸原本是印刷機洗劑的師傅。
某天,他發現太太的雙手因富貴手困擾不堪,
於是他試著用苦茶粉加上過去做洗劑的技術升級製成洗手乳,
結果這瓶天然的苦茶籽洗手乳太好用,鄰居們都搶著要。
發現了商機後,爸爸繼續負責產品製作、媽媽負責記帳、兒子主管業務拓展市場。
就這樣,一個從生活洞察中長出來的品牌誕生了。
從「苦茶」出發的品牌定位

要知道那時台灣貨架上的洗護產品,基本上是被國際品牌壟斷的。
茶籽堂沒有學國外大牌走科技研發、做廣告,而是反其道而行:
它回頭挖掘台灣土地,以苦茶油為核心,延伸出在地植物洗護系列:
肖楠葉、馬栗樹、水芙蓉,
這些台灣在地卻被我們忽略的香氣與記憶,被轉化成「療癒的台灣味道」。
這就是茶籽堂最關鍵的品牌觀點:
產品不只是功能,而是文化的延伸。

設計讓「在地」變得時尚


很多品牌喜歡高喊「我們很文化」、「我們很本土」,但茶籽堂知道這樣喊口號是沒用的。
它用設計,讓文化自然滲進消費者的生活。
像是邀請版畫藝術家沐冉,把台灣山林獨有裡的植物、動物放進包裝。
質樸但充滿藝術感。
每一瓶都像一件藝術品——擺在浴室裡看著也很療癒。
願意投資設計的這個商業選擇很聰明。
他們知道設計不只是裝飾好看而已,而是傳遞品牌文化的翻譯者。
讓外國人「不經意地遇見」台灣
讓人驚艷的,還有他們的通路策略。
他們主張「讓品牌在台灣被世界看見」
所以茶籽堂從不請明星代言人、打廣告,
但你會在誠品、松菸、設計旅店、機場貴賓室裡,不經意地「試用」到茶籽堂的洗手乳。

產品本身就是品牌最好的廣告。不需要推銷,只是創造體驗。
當產品好到讓人主動開口,行銷就自然完成了。
身體力行的品牌行動
茶籽堂不會高喊「我們很環保」「我們很本土」。
但你會發現它的瓶身可回收、有補充制度、原料都來自台灣植物。
跟苦茶小農契作,打造朝陽復興計劃把老屋改造成共享空間…。

用實際行動取代「愛台灣」的口號。
經過時間堆砌,消費者就會感受到品牌的誠實與溫度,信任就自然生成。
茶籽堂創業超過二十年,
品牌沒有爆紅,卻一步步地被世界看見。
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國際設計展、選品店,還有外國旅客的行李箱裡。
它不急、不吵,
用時間、行動與美感,
堆疊出最讓人信任的品牌力。
期待茶籽堂有一天成為像Aesop、Lalebo 這樣的國際品牌。
在一個人人都急著想「說故事」的時代,茶籽堂沒有說太多。
身體力行,反而比任何口號都更有力量。
正因為如此,它成了最美的台灣代表品牌之一。
比較可惜的是,茶籽堂的網路行銷做得太保守,缺少讓消費者主動分享的動力,
因此大部分看到的都還是官方提供的內容,
期待未來能善用社群力量,有更多UGC的內容出現,讓品牌能生長地更快更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