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 IKEA,其實是一場心理實驗

從走進 IKEA 的那一刻開始,其實就走進了一場大型的行為經濟學實驗現場。IKEA 從瑞典小鎮的一間賣五金的郵購公司,成為影響全世界人的傢俱品牌,靠的是一整套把「人性」轉成生意的行銷策略。


故事從小鎮開始:

IKEA 的創辦人坎普拉德,從小患有讀寫障礙,卻擁有驚人的數字記憶力與商業直覺。還在學校時他就開始做起了火柴、文具小生意的買賣,早早賺進第一桶金。 他 17 歲時買下叔叔的五金舖,IKEA 就此誕生。

最初它只是一家瑞典地方上的郵購小店,早期賣的是鋼筆、手錶與各式小物;直到 1948 年才開始賣家具。

當時家具運輸費用昂貴,為了解決此一問題,坎普拉德做了兩個重大的決策:

  • 自己設計、自己生產,降低成本。
  • 發明「扁平化包裝」,減少運輸費用。

為了降低昂貴的大型家具運輸費用,坎普拉德破天荒地設計出「扁平化包裝」的家具,開啟了 IKEA 的最有名的 DIY 模式,也讓IKEA 這個品牌真正與眾不同。

這兩個策略,正式奠定了 IKEA 平價傢俱的品牌定位,也拉開了與對手間的巨大差距。

關鍵洞察:追求便宜不光是打折,而是設計。把物流、包裝、陳列、組裝都當成「設計題」,才能把成本一路設計到最低。

著名的 IKEA 效應

透過 DIY 親手組裝家具,你會更愛 IKEA。行為經濟學把這種現象稱為 IKEA 效應:當人們投入勞動,對作品的喜愛與估值會上升。

翻譯成商業語言就是把「參與感」變成「價值感」。當顧客親手完成,家具不只是商品,而是作品;價值不只來自材料與品牌,還來自「我」的投射。

IKEA的賣場策略

在郵購時代,顧客經常抱怨:「目錄看起來不錯,但我不確定收到的是不是我想要的。」

於是坎普拉德再度做出大膽決定 — — 開設實體傢俱店。

不同於一般傢俱店,IKEA 打造的是巨大的「生活展間」,更像是走進一個個完整的生活場景。廚房、臥室、書房,全都可以「摸得到、坐得下、想像得出來」。

這是 IKEA 最重要的轉型:把家具從摸不到的「產品」變成「沉浸式體驗」。

迷宮式動線與「峰終定律」

IKEA 的賣場還有一個精心設計之處:IKEA 的賣場不是直線動線,而是刻意設計成繞來繞去的彎,目的就是為了讓消費者在每一個轉彎處,內心會期待下一個場景有什麼驚喜。於是忍不住一直逛下去。

走完全程,還有一個小彩蛋 — — 出口處的低價小點心(10元霜淇淋、肉丸、熱狗…)。這是 運用了著名的「峰終定律」:人們對一次體驗的記憶,高度受「最高峰」與「結尾」影響。以美好、便宜的一口霜淇淋作結,你對整趟逛店的印象就被甜化了。

IKEA 不只設計傢俱,也設計你的心情曲線。從「展間驚喜」到「甜點收尾」,你的情緒早牛被 IKEA 的設計師拿捏了。

一個簡單的中心思想:民主化設計

IKEA 之所以能從瑞典小鎮走向全球,不只是因為便宜與效率,而是它提出了一個獨特的理念:民主化設計(Democratic Design)

這個理念包含五個面向 — — 形式、功能、品質、永續、低價

簡單說,就是:

「要打造人人都買得起的設計」

從一張 499 元的桌子,到一盞簡潔的吊燈,IKEA 要把設計帶進尋常人家,讓設計不再是「菁英的特權」,而是「平凡人也能享受的生活方式」。

兩個世界第一

從「要打造人人都買得起的設計」的願景出發,如今的 IKEA 確實做到了世界第一的傢俱品牌。

IKEA 目錄鼎盛時一年發行約 2 億本、號稱閱讀量是僅次於聖經的讀物,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商業出版物之一(2020 年宣告停刊)。

而根據統計,IKEA賣出的家具佔全球商業木材用量的約 1%;也就是每一百根木頭,就有一根是用來做成IKEA家具。

IKEA 的願景早已默默地在改變著全人類的生活。

結論:把「人」的體驗放進品牌的每個環節

  • IKEA 效應:自己動手組裝傢俱,提升了傢俱的價值。
  • 迷宮效應:讓消費者在一個又一個轉彎處發現更多驚喜。
  • 峰終定律:以低價的10元冰淇淋結束旅程,留下好印象。

這三個動作把「人心」轉譯成「行為」,最後轉化成「營收」。你逛得越久,越相信自己做了更好的選擇;你帶著越好的體驗離開,下次越願意回來。

IKEA 成功的祕密,不只是低價,而在它比誰都更懂「人心」。

下一次你走進 IKEA,不妨數一數:你被哪幾個設計「輕輕推了一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