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具當藝術品賣的潮玩界神話-泡泡瑪特

拆玩具盲盒,竟然能拆出4000億的產值,這正是風靡全球的泡泡瑪特的品牌神話。它用創新的品牌行銷方式,重新定義了玩具的價值。

這間來自中國的潮流玩具公司,2010年在北京創立,從一間潮流雜貨店起家,主要生產盲盒玩具,賣到全球30多國,超過500 家直營門店。2020年12月在香港上市,公司估值1400億港幣。

從BLACKPINK的Lisa、趙露思、到Angelababy,一票頂流藝人都對它愛不釋手,在IG上曬出一波一波話題。

主力IP商品:角色是靈魂,IP就是品牌的核心

IP角色是潮玩文化的核心,泡泡瑪特專門與知名藝術家、設計師合作,推出充滿童趣和夢幻、大家耳熟能響的「Labubu」、「Molly」、「Dimoo」角色。

這些角色不僅有獨特的視覺風格,還有豐富的故事線,正是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與細節堆積出的情緒價值,讓IP與消費者之間產生強大的情感連結,成功吸引了不同圈層。

Labubu是由香港藝術家龍家昇創作,受北歐神話靈感啟發設計出「The Monsters」系列角色。Labubu以尖尖的大耳朵、毛茸茸的身體和9顆尖牙為特徵,成為這個品牌中最受歡迎的角色。

Molly是由香港藝術家王信明創作,有一雙奇幻的大眼睛,微微傲嬌的嘟嘴,原型是作者在為孩子畫畫的募款活動上,遇見的可愛小女孩。

Dimoo是由中國藝術家AYAN所創作,一頭捲髮、留著厚厚瀏海的Dimoo,是個很害羞的小男孩,熱愛在夢幻世界中冒險,因此結識許多朋友。

泡泡瑪特除了IP角色設計的好,不得不說的就是他採用的盲盒行銷。

每次購買時那種未知性帶來的心跳加速與興奮,你不會知道盒子裡藏著哪個角色,直到打開的那一刻才揭曉。這種「未知的驚喜」正好抓住了消費者的好奇心與期待感。

還有一個更讓人上癮的絕招,泡泡瑪特在設計中加入了「隱藏版」公仔,這些稀有角色不僅造型特別,還極具收藏價值。這種稀缺性和成就感,讓粉絲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店裡排著隊,期待下一次拆盲盒的驚喜。

而最早也是從潮玩界開始的「跨界聯名」,泡泡瑪特也非常熱衷。透過和各種產業的跨界合作主題,把市場影響力延伸到其他領域。

與瑞幸咖啡的合作:

泡泡瑪特與瑞幸咖啡合作,推出THE MONSTERS聯名椰皇拿鐵。LABUBU的形象出現在聯名主題門店和咖啡包裝上,成功聚集了潮玩愛好者和咖啡迷的目光,非常有話題性。

與優衣庫的合作:

泡泡瑪特與優衣庫的聯名UT系列,將潮玩元素融入服裝圖案設計。每次新品上市都迅速引發搶購熱潮,展現了泡泡瑪特IP的強大市場號召力。

泡泡瑪特的未來地位會如泡泡般消逝嗎?

從行銷的角度看,潮流這東西總是來得快去得快,很多潮牌都只曇花一現就消散在泡沫中,泡泡瑪特要怎樣持續站在風口上呢?

首先是IP的新鮮感問題,品牌要保持創新,就必須繼續推出更受歡迎的角色,並維持現有IP的吸引力。

如何在賣出更多玩具的同時兼顧限量、稀缺感,是品牌最需要掌握好的。

超越實體,嘗試數位化的創新可能也是個方向:比方推出NFT技術的虛擬公仔,或者運用AI技術,開發沉浸式的虛擬角色互動,讓粉絲能有多層次的體驗也不錯。

看完泡泡瑪特的成功事蹟,我大致歸納一下,來自幾個品牌行銷的策略:

  1. 經營IP: 打造充滿故事與情感的角色,讓粉絲感受到共情的情緒價值。
  2. 玩限定: 透過盲盒的驚喜感與隱藏版的稀缺性,激發消費者的好奇心與收藏慾望。
  3. 跨界合作: 找來知名品牌聯名,創造話題,同時吸引更多圈層的消費者。
  4. 社群行銷: 粉絲的主動開箱分享,替品牌形成二次行銷效應。

泡泡瑪特把玩具當成潮流品牌、藝術品一樣行銷,用IP、故事、限定、跨界、等方式創造驚喜來讓品牌維持一種稀缺的新奇感,也難怪連藝人們也都抵擋不住,每個人都想收藏一隻。

你買過泡泡瑪特了嗎?你最喜歡的角色是誰呢?(我最喜歡是LABUBU)會不會想要去拆一個盲盒體驗看看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